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朱晓颖校长工作室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日志

 
 

又遇“生命教育”  

2016-05-11 13:22:00|  分类: 工作心得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润泽、灵动、成全、尊重……”一系列的词语在这一天里频频出现,让所有与会者沉浸在一个“生命化”的场里。

    这是昨天参加哈尔滨市香坊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李军教育思想汇报会的真切感受。

    最早接触到生命教育,是源自学者张文质,后来进一步了解到张文质提出“生命化”教育是源自于黄克剑教授。

       19935月,教育学者张文质受《教育评论》之托,对哲学家黄克剑先生作了一次以“教育的价值向度与终极使命”为题的访谈。黄克剑先生提出教育是“对人的成全”的话题,这是“生命化教育”的胚芽。8年后,张文质在《明日教育论坛》创刊之际,对黄克剑先生作了一次以“回归生命化教育”为题的专访。黄克剑先生对8年前提出的“教育所要做的事可以放在三个相贯通的层次去理解,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中的“生命”之意味表述得更详尽,并对上次的访谈作了义理上的延伸,奠定了生命化教育的理论基石:“生命化教育是一种成全。此处的‘成全’,首先有一层顺其自然的意思.其起点处也可以叫作遵从自然的教育。‘成全’的进一层意思还在于从自然中引出应然来以对受教育者作应然的导向,这种引申于自然的应然不悖于自然,却又是对拘受于原初天性的那种自然的一种超出。此外,‘成全’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对受教育者的尽可能大的自主性的倚重。”2001年.张文质在此次访谈的基础上,梳理出“生命化教育”的精神内涵,开始课题实验。如今课题实验可以说在全国教育界遍地开花且硕果累累。

    从李军校长的自我阐述以及相关资料可以看出,他关注、探索生命教育也是有近十年的经历了。十年坚守,十年关注,十年探索,这份“教育,为了人生命的完整”的教育思想,自然是厚重、丰实,且不乏活力与清新:“教育,因为人的生命的存在而存在,教育的目的应该指向人的生命成长。人的生命形态可以从物质生命(或生理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个维度理解,这三个维度分别体现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体现生命长度的物质生命是指向内的,对个人福祉的关注。是支撑人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基础,是推动一个人实现目标和抱负的力量;体现生命宽度的社会生命是指向外的,对他人福祉的关心。是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的担当,是人的审美情感和博爱精神的呈现;体现生命高度的精神生命是向上的,对生命的终极意义的关怀。是为人的身心活动界定意义的能力,是对物质生命和社会生命的超越。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基于对人的生命的理解和成全,实现物质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和谐完整成长。”

    尽管对“生命化”教育的理解仅仅是处于了解、知道的层面,但是从李军校长的自我阐述中我还是能够体会生命教育的本质:教育就是对人的成全。这与张文质先生提出的生命化教育就是“生命在场”,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此外,在李军校长的汇报中我觉得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两条路径值得我进一步探索。一是他们提出了“大问题”策略,即以“大问题”设计为突破口,实施课堂教学的整体改革,我以为这抓到了当前课堂教学问题的“牛鼻子”。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纽带线索的,问题设计的好坏优劣自然是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真正效率、指向课堂教学的结果——孩子的思维素养。长期起来我关注到了教师课堂“设问”过于零散、琐屑,即问题太散、太碎,这一定不利于师生的思维发展,“大问题”教学策略也想到了,但是没有真正实施。今日见到香坊区的实践探索,感慨很深。另一条实践策略是他们全区实施了教师读书工程,如今已经有60几个各种形式的教师读书联盟,不免佩服之至。在北方,这个人文气息本就不浓厚的地方,在整个社会读书境遇严重下滑的势态下,他们能坚持这样做下去值得尊敬。

    在实践展示方面,有两个环节印象深刻。一个是区生物教研员带领下的高中生物教师团队的小课题研究:“哈尔滨绿色植物研究”,全由女教师组成的团队历经几年的时间,走遍哈市全境,搜集了几乎所有哈市的绿色植物,然后进行分类、编辑,最后成书出版,弥补了哈市这方面的空白。打动我的不仅仅是这个后期成果,而是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坚持真研究、真实践的探索态度。另一个案例就是香和小学的现场展示部分。当大客车一路颠簸了40多分钟,把我们带到了位于香坊区成高子镇的香和小学时,我们心中都不免有一丝抱怨:道路太颠簸了,已经多少年没有见到这样破的路了。但恰恰是这样的破旧,让我们对香和小学的这群师生更加敬佩。面对这群多数是留守儿童、问题儿 的学生,校长、老师们没有放弃,他们以合唱为突破口,硬是把学校建成了孩子们温暖的“家”。展示现场有留守儿童的现场演唱,有学校“小水滴”合唱团的演唱,也有班级、学年的演唱。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歌曲都是学校教师的原创。美的旋律在会场里回荡,与校外那条异常颠簸、破旧的土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校,是守候乡村文明的最后一盏灯火,向这些坚守的师生们致敬!

    就在这场展示前,我还听了这所学校的一节语文课《生命,生命》。淡定、内敛的女教师引领学生反复对比:“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多么脆弱的生命!“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多么强大的生命!

    是的,生命有时是那样脆弱,生命有时又是那样坚强!无论脆弱与坚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都应该被敬畏。

 

  评论这张
 
阅读(105)|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