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朱晓颖校长工作室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日志

 
 

最不像规划的“规划”  

2014-03-27 19:56:44|  分类: 工作心得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东北师大校长培训班的结业作业是交一份学校的发展规划。

    说实话,看到这个作业,很反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道理是知道的。作为一所学校的带头人,规划学校的发展更是必修作业,是职责所在。

但是,我天生对这种叫做“规划”De东西“不感冒”,因为我怀疑它的“实效性”,一大推、一大堆的文字:学校现有状况、有利条件,发展不足……看起来每条都是必要的,但是有几条是能真“做的”?

    我宁愿要一个词的目标,几个句子的实施途径。然后,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去实现,一步一步去行动。因为每天的行动都是“微不足道”的,用每天真实的“微不足道”去实现那么“宏阔”的规划,总是有画不上等号的感觉。

    教育一定是想大问题,做小事情。但是若把“小事情”非当“大问题”去对待,假大空或许回来钻空子吧!

    我总是想,人们想到某个类似叫做“创意”的东西时,其实一刹那间想到的多半是“一个词”,一种现象而已,简单至极。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明白,为了向更多人展示,于是不得不进行解释、说明,于是,有一个词到一个句子,有一个句子到一段话,有一段话到一篇……就是这样,一点点“壮大”起来,变成了一个“框”——什么都可以往里装。是个,看起来,丰富了、丰盛了。可是,最原初的那个“词汇”怕是不太容易找到了。

    当然,这是自己的能力有限。其实,若是每句话走经过反复推敲、斟酌,句句都是与学校实际相符的,那么再长的规划也是有意义的。不接受“长篇大论”De规划,还是自己的“心力”不够啊!

(注:其一:下面的内容本是本学期开学初想到的本年度学校的工作思路,因为要交作业,才想起发到博客上来。不过这里呈现的是原来思考的内容,要作为上交的作业,还得抽时间用“规划的格式”再加工。其二,本来题目是“2014年工作思路”因为这次作业,临时改成了“发展规划”,自知牵强,所以是最不像规划的“规划”。)

附:

学校发展规划

(一级解读)

办学思想: 人是目的  (以人为本;全人的关注)

办学理念:  

学生是学校永远的教育特色

教师是学校最好的教育资源

办学目标:做最好的自己

(学生:做最好的实小学生;教师:做有尊严的实小教师)

实施策略:创编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持续优秀的教师队伍

为实现以上目的,当下我们要做好两大领域的工作:德育(美育)和智育(体育)

(一)德育——(树立一种意识:德育是课程。强化德育课程意识,即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为此特对德育的四个领域做“目的”强调:

  环境育人(每一处环境布置都有教育意义)

活动育人(每一次活动设计都有教育意义)

课堂育人(学科德育:创设心理安全的课堂;氛围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良善的课堂)

以人育人:(德育就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长幼之间)

(二)智育——(没用“教学”两字而选择了“智育”,想突出的就是教学的科学性,没有科学,就没有教学的有效、高效;甚至没有真正的学习发生)为此我们选择以下两条途径:

其一,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

其二,遵循规律的教学。

学校发展规划

(二级解读之一)

办学思想: 人是目的——

教育是“人”的事儿,所以教育是最复杂的事,因为教育的复杂,所以我们需要一直在努力中;教育是人的事,所以教育是最高尚的事,因为高尚,所以我们高贵。教育是人的事,本来是教育最朴素、最本质的特征,但是在千百年来的教育变迁中,学校、教师乃至家长社会似乎都把这个最朴素、最本质的目的抛弃了。脱离了对全人的关注,教育已经没有了灵魂,以人为本最应该体现在教育领域。所以,今天,在思考学校的办学的永恒支撑时时,我们选择了伟大的哲学家康德的这一命题:人是目的。因为学校就是“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成全人”的事业,所以我们以这个命题作为我们办学的思想动力之源。

 

办学理念:

学生是学校永远的教育特色——

我们知道经历六年教育走出校园的孩子身上一定打着我们给予他们的那些“烙印”,这些“烙印”就是学校的标签,就是学校的品牌,当然就是学校的特色。因为他们的这些“烙印”一定就是那些区别与其他学校的东西。我们不反对诸如自主教育、生命教育等学校特色的冠名,但是我以为似乎这些都是每个学生都应该享有,也都要应该具备的,而当冠名了以上的某一特色,就一定有为了“特色而特色”的一系列行为、措施,且不说这违背了“全面”发展的理念,就从学生的个性发展来说,也与之相愿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这一个”,而不是一样的“那一些”,所以,学校教育应该让不同的人更加不同,学校教育应该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发展自己,所以每一个学生都是学校的特色,所以我们说学生就是学校教育的永远的特色。

 

教师是学校最好的教育资源——

学校教育要通过教师来实现。教育资源内容内容丰富,我们独取“教师”这一瓢饮!因为,我们相信教师是教育最好的教育资源,再华丽的校舍、再先进的设施设备都抵不过优秀的师资对孩子的影响之大、之深、之远。同时,我们坚信教师的整体水平而不是部分或几个名师决定着学校的办学质量,所以,打造一支“持续优秀”的教师队伍是我们一直坚持不懈的追求。

 

办学目标:做最好的自己

学生:做最好的实小学生——

做最好的自己,每天都给自己一种要求、一种提醒,每一天都在积极努力中,努力的人最接近成功,成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每一天都给自己一种鼓励、一种肯定,每一天都在收获与进步中,体会收获与进步的时刻是真正的幸福的时刻,幸福就是组最好的自己。

教师:做有尊严的实小教师——

教育从来没有今天这样被全社会关注,教师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受全社会“诟病”,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唯有强大自己,再强大自己,我们唯有自己赢得尊严才能赢得立足之位。教师是知识分子,一份来自专业能力的尊严尤为重要,所以我们要做有尊严的实小教师,有成为了尊严的实小教师就是“做好的自己)

 

实施策略:两个努力——

一是努力创编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持续优秀的教师队伍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有什么样的课程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尽管今天我们依然以国家课程为主,但是在新课改的大潮中,我们还是由创造的空间的。我们应该在国家课程为主之下思考什么是“适合的”适合自己本校师生实际的,适合的是最好的,适合的就是科学的,唯有科学的才是有生命力与战斗力的。

一支持续优秀的教师队伍,这里只突出“持续两字,因为我们身处在日新月的变化社会中,今天的成功只能代表今天,所以,优秀也必须是持续的,所以“学习应该是我们教师永远的现在进行时”。

二是努力突出德育(美育)和智育(体育)两个领域的“意义”教育,“带着意义去工作”。

(一)德育——树立一种意识:德育是课程(强化德育课程意识,即强化德育的目的意识)

    环境育人(每一处布置都有教育意义)

活动育人(每一次活动设计都有教育意义)

以上的两点(环境、活动)是常规德育内容,但是这里刻意以“意义”为统领,就是要力戒“形式主义”,突出让每一处环境、每一次活动都让学生有收获有进步有成长。

课堂育人(学科德育:创设心理安全的课堂;氛围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良善的课堂。)

学科德育将是我校一段时间内的主攻方向,因为学科德育就是在让我们回到教学与教育的本质,没有无思想的教学,但是在第一步,在目前我们突出强化的是师生关系、课堂文化的重建,刻意绕过关于学科里面“德育”内容因素的挖掘,就是要纠正老师们对学科德育的“浅层次”和单一(学科德育就是挖掘德育因素)的理解,抛开内容而在“形式”上做文章,或许我们会有意外的收获。)

以人育人:(德育就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长幼之间)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所以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所以每个人都必然影响着他人,学校德育的成功一定依赖于“人”这个教育资源的良好发挥。所以学校德育有责任提醒所有人:你正在教育、影响、启发着他人。所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长幼之间都在发生着教育,尤其是德育,德育最有效的途径一定是榜样的力量,实际发生的行为的力量,脱离了这些鲜活的情境,就没有真正德育的发生。)

(二)智育——(没用“教学”两字而选择了“智育”,想突出的就是教学的科学性,没有科学,就没有教学的有效、高效;甚至没有真正的学习发生)我们要牢记:缺乏了科学性,教育就无法赢得他人的专业尊重!智育,让我们更科学,让我们更专业!

     为实现“科学”的教学,我们将选择以下两条途径:

其一,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

1.  学科专业知识的丰厚,包括学科思想的厘清,这是教师立身之本,只有当教师的专业知识视野足够宽广,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达到举一隅而以三隅反,才能达到纲举目张,才能自信,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喜爱。正因为如此,我们始终坚信“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对教学内容的研究是第一位的。而这里的教学内容研究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对教学目标的确定,而教学目标的准确、恰当、清晰(可检测性)的定位一定源于教师对学科思想的理解,教学目标一定首先从学科目标出发,让后才逐层下移到学段目标、年级目标以及课时目标。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我们还需下功夫研究。

2.教材纵横体系要明晰。尽管我们的教师基本都是“大循环”,但是每教一轮,时间是六年,更何况,教材一直在变化中,加之教师一直就缺乏“联系”的意识,所以对教材纵横体系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如,语文的作文,一年级与二年级的要求有什么区别与联系;数的学三年级与四年级的统计教学各有什么特点……这些联系的观点老师普遍缺乏。所以导致教学成了“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出现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而这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智力发展是最不利的。所以,必须让整套教材在教师头脑中有明晰的知识体系树,目标内容网,所谓“心中有树,胸中有网”。

 

其二,遵循规律的教学——

   我们常说教育是一门科学,但是,更应该重申的是教学也是一门科学。而这里更具体体现在教师应该“看见变化的过程”,即知识在学生的大脑里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如果我们掌握了足够的认知心理学、脑科学以及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性,每一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是怎样破土而出或者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这个过程我们是能“看见”的。所以我们要足够“专业”才可以。专业的体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1.  学科知识感知、理解、内化以及外显的规律,即遵循教育科学规律。

2.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即牢记学生成长规律是教育的最大规律,不符合规律首先就会被科学淘汰。

以上3000多字的内容是一气呵成下来的,现在要停笔了,才感觉到颈椎已经发出严重警告了。不过还是想就着思维的“热度”,再梳理两句,也就是以上内容,我以为核心就是突出了这样几个词汇:目的、意义、专业和科学

 

 

  评论这张
 
阅读(184)| 评论(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