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朱晓颖校长工作室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日志

 
 

教育碎语之五十四:复习课与习题课  

2012-12-15 20:40:03|  分类: 工作心得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一直都重视复习课的教学,只是每当到期末,总是一学期里好不容易能让老师们“静一静”的、相对比较稳定的一段时间,所以不忍心打扰老师。也正因如此,我也很清楚,大多数老师的复习,就是把书从头到尾来一遍、再来一遍……稍微有点“研究”意识的老师,能多到,依据学生掌握情况,依据重点难点适当调整时间与顺序,已经实属不易了。若能早复习阶段,看到哪位教师能在和孩子们绘声绘色的描述、集体回顾一些知识点的片段,那绝对会是给你一个惊喜。因为绝大多数的复习阶段、复习课,就是学生不停地在那写,老师偶的讲,也基本上是在“就题讲题”。

当然,也深知,马上就面临“大考”了,还有多少老师能“敢于”占用那宝贵的时间去给孩子们讲点“与考试基本挨不上边儿”的内容呢!

种种现状,让人矛盾,让人压抑。

听说在这次名师送教就是要送来一节数学复习课,在好不容易处理完杂务,终于赶上了这节哈市的数学复习课。王开杰老师的课,我这是第二次听,上一次授课内容是《数字编码》,那时一节全国大赛活动好评的一节课,不过,再一次给我们演绎的时候,效果一般。但是,这节三年级的数学复习课,我觉得还真是上出了“名师”De味道。

最想说的是,终于看到了一节“复习课”,也正是这样的一节课,让我更清晰的明确了“复习课”与“习题课”的区别。不知道,现场听课的老师有没有这样的感受。

过去我们所谓的“复习课”,其实就是“习题课”,仅有的知识梳理环节,若是占用了多一点时间,都觉得“不安”——没有做题,没有检验孩子们“会不会”怎么能叫“复习”?这是我们根深蒂固的观念,这也一定来源于教师潜意识里重视什么——“只有做题才是硬道理”。

从王开杰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们看到,学生没有动笔写的环节,但是学生不但做到了“温故”,而且,做到了“知新”。而这样的将知识点巧妙串串,让本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在孩子们的经历世界里成了一个“联系体”,这是多么弥足珍贵啊。或许,我们会说,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啊,可是同样的做法,因老师的意识不同、因老师的自身对知识掌握的厚度不同处理效果是迥异的。可以见到,这节课上孩子们的知识点串串的过程很灵活,思维也很活跃,没有一个接一个的汇报,老师一个接一个的板书,汇报的过程就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是教师巧妙引导、提升的过程,所以以这样生动的形式产生的“联系”是丰满的、是有趣的,学生的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会是深刻的。

是的,对知识来说,尤其是相对抽象、枯燥的知识,最好的理解记忆方法,就是建立联系,本体知识之间的联系、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与用(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等等,这是心理学上重要的概念,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好习惯、好方法,也是学生必备的一种学习能力。这也应是复习课最好的方法,王老师演绎的很恰当。

没有比较,就不会有清晰的认识。复习,在梳理、条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让它们成为体系,即所谓“平时教学是种下一棵棵树,而复习就是激活一片林子”。当然,相关数学思想的提炼、提升,也是应有之义。而习题课,则重在通过习题来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技巧,能力。

感谢,王老师,让我看到了好久都想看到的一节数学复习课。

  评论这张
 
阅读(141)| 评论(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