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朱晓颖校长工作室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日志

 
 

再思“找次品”  

2010-06-07 13:55:32|  分类: 一课一世界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一直以来听课都有一个习惯,就是边听边想:如果我是教师,会怎么设计这节课?我会怎样处理这个环节?学生这样回答,我应该怎样引导……因此,一般听完一节课后,或在笔记上或在心里总一个自己的“二度设计”。“找次品”不同,似乎总在老师的思路里徘徊,尽管三次“深刻”经历了,但始终没有走出来。而今天凌晨醒来突然有了想法:教始终是为了学,学生是目的,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完成“3”个中找次品之后,是否可以步子迈得再大一些?
        (一)激发探究欲望:直接出示“15”个中找次品,让学生先猜测需要的次数,在学生充分猜测后教师出示结果:只要3次就一定能找出那一个次品!你们相信吗?之后教师演示找的过程,接着引导学生复述操作过程,师生板书图示法,在复述过程中重点强调“一定”、“可能”。最后引导学生对比探究:15个还可以怎样分?学生分组探究“5个3”、“15个1”、“7个2,1个1”……并把结果填写在表格里,从而清晰的比较出平均分成三份的优势。
        (二)大胆猜想:当待测物品总数是“3”的倍数时平均分成三份,次数最少。
        (三)探究猜想:每个小组选择任意一个3的倍数,分工合作,一个人尝试平均分成三份,其他人尝试别的分法,记录探究过程。
        (四)得出结论:当待测物品总数是“3”的倍数时平均分成三份,次数最少。
        (五)产生新的问题:当待测物品总数不是“3”的倍数时怎样分份,次数最少?
          ……
        “15个中找出1个次品,只需3次。”在这样一个强大的“认知落差”诱引下,兴致勃勃的探究寻找“为什么”,精力是高度集中的、欲望是最高的,效果自然不会差。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猜想推理能力和探索精神。当然这只是“纸上谈兵”,也只是“一闪念”而已。无论是这样的“因果溯因”,还是按照从简到繁,一步步找到方法、总结规律,哪一种方式教师都必须先“深入”,方能在教学中“浅出”,教学方式是为教学效果服务的,只要教师心中有思路、有想法,最后都“殊途同归”。
         另外回归数学教学规律本身,这节课学生的前期准备很重要,似乎老师们都有所忽略。关于教学我有一条最喜欢的名言:“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这是奥苏贝尔在其《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1978年)一书的扉页上写下的一句话。这节课学生的前期准备尤为重要,因为数学广角在每一册书里只安排一个内容,靠学生自身唤起相关的知识储备很难。这节课涉及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此前学过的“沏茶”、“田忌赛马”、“打电话”等都属于这一范畴,在这几节课中,对简单的优化思想方法、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都有所渗透,恰当的复习一定能够唤起学生已经具有的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有本节课学生探究活动中要有到天平原理,在以往学习等式性质等知识时,学生对天平的结构、用法以及平衡不平衡所反映的信息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掌握。所以我想学习本节课之前,教师可以安排一节相应的复习课,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会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甚至会“事半功倍”吧。
         思考无止境,探究有佳境!

  评论这张
 
阅读(241)| 评论(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