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朱晓颖校长工作室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日志

 
 

暗角  

2013-04-05 08:50:34|  分类: 心情港湾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本来萦绕在耳边的题目是《小人情节》,想想,还是犹豫了。因为,让自己也应该让读文的人绕过一些不情愿、不喜欢的东西。这个清明尽管没有雨纷纷,却也没“春光乍现”的惊喜。应该给一些温暖的,不知道给谁,但是应该给。

    秋雨先生的这本《山居笔记》本来吸引我的是写作于先生完全辞去一切行政职务的两年,初感“无官一身轻”的两年,在那么“奢侈”的一段岁月里、又幽居于山中寓所,这样“全身心的投入”记录的该是怎样的文字?一定要拜读。本来这是计划在三月阅读的三本书中的最后一本,结果还是拖到了4月初,在清明的小假里才算读完。说实话,我以为相对于年前读过的几本,这本的“文化”意蕴还是最“深”的,或者说是意味最“浓”的。尽管是“山居”,尽管是“以景、以地”发端,但对中国国民性的挖掘,对民族性的剖视,尽管作者意在“故作轻松”“意在不想惹麻烦”,但一个文化学者的良知,他是无法掩饰的。读到第六本,第一次有“沉重”的感觉。我想大概这也是先生的第一本“力作”吧,心血绝对倾注的许多,所以,有时候一句话,寻味许久。

    而确确实实是无法料到,这样一本“倾力之作”结尾一篇竟然是论“小人”而结束的。多少在心里上接受不了。昨晚是读到“十万进士”一章入眠的,其实,有一点期待,夜里若是有淅淅沥沥的清明雨浸入梦境,恍然间可进得那“山居”意境一二,许是人生之惬意了!可惜,是枕着书入眠的,睡的很沉,既无雨声,也无见“山居”一二。又或许是见得了,但因太美,没有留存痕迹吧!

    凌晨,继续翻读后两章节。“遥远的绝响”给予我的还是震撼!已经读过了几本先生的著作之后,再看这一章节还是有很多深层次的理解的,先生之所以能够选择做一名纯粹的文化学者,我以为是与对魏晋名士的敬仰、钦佩、崇拜不无关系的。历代语言学家给予他们的词汇如:风流、风度、风情、风神、风姿……而先生则言:这些在生命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为整个中国文化史做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但中国的审美文化从他们的精神酷刑中开始屹然自立。”当读到第八小节后,我掩卷小憩一下,我想喘息一下、平复一些东西,一种在心底涌动的暗流;也回想这一章节里悉数到的几个经典镜头,我想还是阮籍与孙登苏门上上的“啸答”最精妙吧,彼时已忘记了这一章节的标题,果然在第九小节里作者首先写到了这“玄妙长啸”,并冠之为“遥远的绝响”,欣欣然,想从被窝里一跃而起,哦,本章节的标题就是“遥远的绝响”,自己还得意什么呢!呵呵,不过这种快意还是直接而痛快的!还要把这句补上:有过他们(魏晋名士),是中国文化的幸运;失落他们,是中国文化的遗憾。一切都难于弥补了。

    转到“历史的暗角”,由光明到黑暗。不知道是不是作者的有意安排,怎么一定要在这蠢蠢的历史激昂后,安排这样一节,如此煞风景。还是,让读者清醒,曾经的那些历史遗憾,今天正在上演???

    回到文中,对“小人”的刻画我以为还是妙笔连连,联想先生当时的生存真实处境,还是佩服之至的。自己深陷“谣诼”,却能如此清醒、客观、冷峻的叙述,可见先生之“风度”。是的,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一个“暗角”,因为一切正常人都会有失落的时候,失落者都很容易滋长嫉妒情绪,“一听到某个得意者有什么问题,心里立即获得了某种窃窃自喜的平衡,也不管起码的常识和逻辑,也不做任何调查和印证,立即一哄而起,形成围啄。”即便在如此的“审视”之后,先生还是希望有一天有一部如《吝啬鬼》一般的著作,期盼一个莫里哀的出现。因为透过剧场里的那畅快的笑,“吝啬鬼”们至少在走出剧场后的两三个星期内会收敛一点,“更重要的是,让一切观众重见吝啬行为时觉得似曾相识,然后能快速加以判断,这就够了。”对此,有人评价先生还是有点悲观,有点“软弱”,但是,我以为若能如此,或许也就够了。这个时代,或许,没有什么可期待,也没有什么可以不期待!只是小心自己,别一不留神为那个精神的暗角挪出一块“空地”来!慎之!

    还值得一说的是后记部分的四篇“文外心境”,倒是找到了大师轻松的文风,或许是小品文吧,也或许真真是“人生太短”的最好诠释。总之“我做了模特”是对自己已然“站在”大家注目的台上的现实处境的“拎清”;“没那么重要”是大师坦荡心胸的印证,更是对“文化责任”“文化使命”的澄清;“酣睡寒风中”是对温暖的期许,更是对“众声喧哗”中一份心灵谧静的寻视!

    还需澄清,写下这个题目,不是仅仅为跟随大师de一场“小人”的交融后的对世人的暗示,因为我还没有大师那样的胸襟,还觉得自己无力、无资格、无资质,谈论这个内容。也正如此才没敢惶惶然写《小人情节》。我只是在回味通读全书后的一种感觉,先生的每一章节给予我的都是一个全新的视界,全新的思维,全新的感触,所以,对于我来说,每一章节都是以前所看到却没有想到的,都是心灵深处一直寻找却被岁月和生活忽略掉的,所以都是我心灵与精神的“暗角”!为此,不知是否有些牵强。

    但我意如此,无需赘言吧。

  评论这张
 
阅读(154)| 评论(1)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