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朱晓颖校长工作室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日志

 
 

教育碎语之二十九:老师,别让孩子“忘掉”自我  

2011-09-22 07:18:14|  分类: 工作心得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这是一节六年级的科学课,课题是《使用工具》。当课接近尾声时,教师设计了一道这样的开放题:一块大石头挡住了你的去路,无法绕行,可以用什么办法挪走石头?

看学生的回答:绕过去;用梯子;凿碎石头;退回去,找别的路……尽管老师一再提示:这块石头足够大、无法绕行……

学生就是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什么?

首先,学生的兴奋点在于一味的找捷径,说明什么?学生的心浮躁。问题一出、甚至都没有等老师把问题交代清楚,就忙忙的举手,说明什么?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题目中说得很清楚思考的重点在“想办法挪走石头”,学生还在兴致勃勃的说着凿碎石头、挖坑埋下石头、甚至是找来梯子爬过去等等,这又说明什么?六年级的孩子竟然抓不住问题的“关键”!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面对这样的情景,关注的已经绝不是问题正确答案找到与否了,思考的核心应该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这些表现。六年,难到给予孩子的就是这样一颗“浮躁”的心?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音乐课,欣赏了一首歌曲后,老师问:“这首歌好听吗?”在一部分肯定的答案中,我听到了这样的一个声音:“不好听!”是一个小男孩,边说,边漫不经心的摆弄着自己的笔袋。是的,或许是注意力没有太集中,在欣赏完这首歌后,我也没有感觉到喜欢。嘿嘿,小家伙倒是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真难得。接着有一个环节老师请几名同学到前面用动作表演歌曲,为了全体参与,老师说:“他们在前面表演,下面的同学一起拍手为他们打节奏,好不好?”又是一个声音:“我才不拍呢!”这次是一个女孩,声音清脆而坚定!呵呵,就是啊,凭什么他们去表演,我要打节奏呢?我不喜欢!

是童言无忌还是童言弥足珍贵?我更喜欢选择后者。因为在入学没有一周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了难得的真实:真实的流露自己的感觉,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真实又能保存多久?有多少人在乎到了这份“真实”?有多少人能让在这份“真实”保存下去?(至少孩子的家长知道这样的话出自自己的孩子之口,有几人不会惊慌失措?)

从一年级课堂上的“真实”,到六年级课堂是的“所问非所答”,这期间看似没有丝毫的联系,是的,两者不是“前因”与“后果”般的直接与必然。可是细细考量一番,却能醒悟,这里面大有关联,由面对老师的提议,敢于直言不讳、丝毫不掩饰、丝毫不“讨好”,到面对问题,无法做稍事的沉思、无法让问题在“大脑”中经过,其回答所经历的过程只是由问题到问题,根本无从谈起口里传出的应该是“自己”的想法?在此起彼伏的回答声中、在看似的热闹场面里,学生们集体缺失了“自己”,“真实”更无从谈起。这不可怕吗?

今日,我们的成年人大呼在这多元的世界里,迷失了自己,寻找自我成了当下的一种流行。原来,孩子们也在慢慢的“忘掉”了自我!

六年,不重来!教育人,切记!


  评论这张
 
阅读(159)| 评论(7)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